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及佛家的思想蕴含着管理哲学精髓。中国企业家一定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社会生态的成功之道。
01、企业家“三畏”
敬畏之心是一个企业家保持头脑清醒、保持良知、保持不犯错误的根。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中国人历来就是在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敬畏之心中自觉地约束着自我行为。这里的“天命”指自然和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大人”指比自己有经验和有知识的领导、长辈和同事,“圣人”指我们的思想先哲。“三畏”即是对人和事物的一种尊重,心存敬畏也是企业家践行社会责任的保证,只有心存敬畏,才能甄别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从而实现人生的终极目标。
02、企业家“四毋”
《论语·子罕》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指孔子一生杜绝了四种弊病: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这个行为标准被后人称为孔子的“四毋追求”,是孔子一生始终以此为戒的道德标准,同时,也应该被当代企业管理者视为道德标准,是成功的企业管理者在决策时必须遵守的思维观和方法论。
“毋意”就是一切要以事实为依据,不要主观臆断,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企业家一定要履行实事求是的哲学思想精髓,把功夫放在调查研究和亲力亲为的行动中,只有建立在“行”上的“思”,才能科学准确。“毋必”就是既不能对事物完全肯定,也不能完全否定,要用辩证且一分为二的哲学观处理各种事务。企业家一定要克服偏激的思想和过激的行为,过度的创新就是冒进,过度的守旧就是倒退。在决策时,企业家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评估、持续发展、平衡和谐,不要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错误。“毋固”就是不要固执己见。一个人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和社会阅历有限,所以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是每个人进步和提升自我的最好途径。海纳百川方显海之阔,企业家一定要听取各方意见,避免刚愎自用、固步自封。“毋我”就是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把唯我改为忘我。一切以集体、以团队为思维出发点,既要有全局意识,也要有群体意识。人格力量的渗透是构建领导威信的重要途径,杜绝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的毛病,拥有“舍己从人”的胸襟,实时反思而不迁怒于人,这样的企业家怎能没有人格力量,怎能不成为引导企业思想的力量和典范,怎能不被员工爱戴?所以贯彻孔子的“四毋追求”,是成为魅力型领袖的有效途径。孔子的“四毋追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一个企业要想科学发展,其领导者必须践行“四毋”行为标准。只有做到“四毋”,才能建立一套科学决策的程序和方法,才能避免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胡乱决策,才能践行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理念,才能建立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实事求是的务实作风。企业家做到“四毋”,也是构建和谐企业的要求。企业要想实现与自然、社会和员工的和谐统一,企业管理者需要具备“四毋”作风。
03、企业家“三宝”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孔子认为,智者能审物明辨,所以不迷惑;仁者能做到乐天知命,所以不忧虑;勇者能定心致公,所以没有畏惧的事情。这里的智者、仁者和勇者,就是孔子用来衡量君子的标准。
“君子”一词在孔子的《论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在“无义战”的春秋时期,孔子希望天下多一些君子,人民的生活才有可能好一些。孔子的理想境界是通过修身、养性使更多的世人达到“君子”的境界,从而实现整个社会人性的回归,“知、仁、勇”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知、仁、勇”中的“知”指知识和智慧,一方面指个体在社会中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学问,另一方面又指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经验和思路,也是认知事物和感知事物的境界。“仁”是爱人和克己的意思,爱人就是对社会、对人民有爱心,克己就是能自觉约束自我行为;“仁”还有自强的意思,只有自强以后才能帮助并施仁于其他人。“勇”,建立在“知、仁”基础之上。因为有智慧、有仁德,人生才无所畏惧,只要有勇敢之心,才能勇往直前。同时,“勇”并非单指勇敢,也指坚持原则和信念的勇气和决心。
孔子认为,智者能审物明辨,所以不迷惑;仁者能做到乐天知命,所以不忧虑;勇者能定心致公,所以没有畏惧的事情。只有树立“知、仁、勇”人生价值观的企业家,才能承担“心忧天下、产业报国”的强企重任。
孔子的“知、仁、勇”人生三宝,是成功者必备的三个方面,也是人生应该追求的三个境界。知者没有疑惑,因为他们通过学习有了认知事物的知识和技能,有了超越知识的聪明智慧,更有了明辨事物真知的悟性。仁者没有忧虑和担忧,因为他们胸怀天下、志向高远、道德高尚,他们超越了物质的羁绊,忘了个人的小忧,没有人生的得失之忧。仁者的忧是有忧患意识,他们乐天知命、自强不息、进取不止,所以在他们眼里没有忧虑。勇者没有恐惧,因为有了知和仁,就有了自信心和感召力,心胸昭然坦荡,本领技艺高强,有坚定的人生信念,人生还有什么恐惧而言?孔子的“人生三宝”对于当代中国人有着更为现实的教育意义。在市场经济下,有些人的人生目标发生了很大转变,物质追求成为某些人主流价值,他们失去了人生理想和信念,出现了急功近利、缺信少德、得过且过的不良习气,一切以拥有物质的多少论英雄,远离了“知、仁、勇”的人生价值观追求。时代唿唤孔子“人生三宝”的回归,而作为精英阶层和承担产业报国的企业家群体,更应该树立孔子“知、仁、勇”的人生价值观,只有具备这三种基本素质的企业家,才能承担“心忧天下,产业振国”的强企重任。
04、企业家“四无”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的领导艺术,理解和运用道家“无为”思想,不仅可以使企业的领导者具备高超的领导艺术,还可以使领导者保持良好和正确的心态。“无为而治”不仅强调管理的最后结果,更强调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心态,怎样的心态才能达到“无为而治”?道家思想的代表者之一庄子告诉了我们答案。庄子说过:“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这就是庄子的“四无”,意思是不要让心被虚名所累,不要让心做谋略的场所,不要让心被俗事纠缠,不要让心为后天知识主宰。要默默体验没有穷尽的本源,自由自在地在其中游乐而不留下踪迹;任其所能秉承的自然之性,从不表露也从不自得,也就是心境清虚淡泊而无所求罢了。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道家思想又一代表人物,他的《逍遥游》被看成人生超凡脱俗的经典。很多忙于人生琐碎之事的平凡人,在疲惫之余无疑渴望像庄子一样出世忘我、逍遥人生,可是现实生活远非庄子描述的那样自在和洒脱。我们虽然不能以庄子那样的心态面对世界、面对社会、面对人生,但我们可以用庄子的思想去放松自己的心灵,用良好的心态挑战人生考验,他的“四无”是无为而治的心灵法则。所谓“无为名尸”指凡事不要成为名利的奴隶,应抛开名利看待事物与人生,不让心灵为虚名所累。所谓“无为谋府”,是指凡事不要过多地运用心计处理问题,不要把简单的事情想复杂了,不要让心灵成为谋略的场所,保持率真和真诚的心态很重要。所谓“无为事任”,是指凡事不要太过于追求极致,让工作成为一种负累,极端的投入反而导致思维的偏差,从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谓“无为知主”,是指凡事不要总以主观思想为出发点,应该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要从全局上对整个事物做出正确判断,尽量不要事事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的是学会欣赏和接纳别人。“四无”推崇人应该在放飞心灵的前提下“无为而治”,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每个人要以轻松自在的心态观察事物的本源,心境应清虚淡泊和自由快乐地秉承自然才能达到无为而治。我们在看待庄子的人生哲学时,应抛弃他消极悲观的思想,持有其对待事物的良好心态,用“四无”滋润我们的心灵,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去鞭策我们的行动,这是每个管理者必备的精神素养。每位企业管理者肩负着一个企业兴衰成败的使命,每位企业管理者也承载着国家、民族和社会进步发展的责任,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庄子的“四无”哲学是企业家修炼心灵的最好教材。其实,再复杂的事务也不会使人垮掉,心灵上的劳累和重负才能将一个人彻底摧毁,学习庄子的“四无”就可以使企业管理者在面对千变万化、千头万绪的各种事物时,不会感觉力不从心、心身疲惫,因为心安则一切都安。如果一个人有“四无”的心态和无为而治的方法论,就会达到“体尽无穷,而游无朕”的人生境界。“四无”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或许也是企业家心灵修炼的黄金法则。
CopyRight© 爱维龙媒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8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