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
北京一家公司,前台早上上班迟到了。对于北京的路况来说,其实迟到也并非不能理解,毕竟拥堵的交通状况是众所周知的。
经理问:为什么迟到了?
前台没有回答。却低头找到自己的钱包,并打开钱包。
经理又问:为什么迟到了?
前台拿出了一张百元钞票,并将其递给了经理。经理下意识地接到手里。
经理又问:为什么迟到了?
李兆富:迟到的风波,你公司是否有这样的员工?
前台回答:不是给你钱了么?
故事情境到此结束。有人甚至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后续补充:
前台问:有包月么?
经理答:……
前台又问:包月有优惠么?
经理答:……
案例故事点评:
在分享这个故事的时候,不少朋友会感到非常愤慨,认为:案例中的前台,企业坚决不能用这种员工。
我认为,大可不必。大家设想:如果我们没人可用(这种现象很快就会到来),你还能够去计较么?
案例中的经理,其管理策略与方法是一种惯性的延续,其在屡次发问“为什么迟到”,本意就是“哪怕你说出一个自己都不信的理由,罚款也就算了”。而案例中的前台,其言辞可以用公平理论的历史公平来解释:罚款的结果不重要,因为毕竟公司有公司的制度。但是,“为什么迟到”,这本就是个人隐私,我凭什么告诉你呢?
案例中的经理,应用的是典型的“工作满意与内容激励”,而前台则适用于“组织承诺与过程激励”,二者之间的错配才有了这样的案例故事。
作者:李兆富 爱维龙媒高级咨询总监。资深管理顾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MBA。曾任职于用友集团、华夏基石、和君咨询、九略顾问、新科集团等。17年管理咨询经验,曾帮助400多家企业进行绩效薪酬管理的转型与创新,并获得了极高的项目效益和效用。着有《薪规则--开启薪酬管理的4.0时代》,长期担任多家集团公司、上市公司、民营企业人力资源顾问。
CopyRight© 爱维龙媒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8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