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爱维 > 新闻观点
新闻观点

清明节是中国哲学智慧的产物

2011-04-05   作者:段俊平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杜牧的这首《清明》写出了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的特殊的气氛。对于中国人来说,一年的节日很多,但是清明节在中国人的生活中绝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因为清明节不仅是中国人传统的一个文化现象,同时更是中国传统哲学理念的产物。
清明节是中国人“百善孝为先”传统伦理最好的表现载体,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早在先古时,清明就已作为一个家庭祭祀和扫墓的的重要日子,是一年一度中国人对自己祖先表达敬意与感谢的节日!是中国人孝道的最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也被许多人称为中国的感恩节。
    清明节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典故。其中介之推背母进山的故事尤为被广为流传。但是清明节被中国人如此重视不仅仅只因为这些故事。也不仅因为它是一个祭祀祖先和表达中国人的孝道文化节日,更重要的是传统的清明节包涵了中国人“天人合一”自然观的哲学理念。
    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清明节既是节日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处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冬至后的106天。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这里的“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在后来的历书《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这也是清明一词的由来。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之说。《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三月节,……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故“清明”有冰雪消融,草木青青,天气清彻明朗,万物欣欣向荣之意。”,因为清明是阳气与阴气交合点,在这一点上春天的阳气正上升,冬天的阴气逐渐下降。这个节气是阴阳互相交替产生生命的季节。在自然是播种和种子萌发的的季节,也是孕育生命的起始,所以清明是宇宙、人和自然三者的生命交汇点。
    古人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把清明节定位为缅怀先人的节日,因为在迎接大自然新生命之时。不免使人怀念逝去的生命。自然界的万物复苏激起了人对生命的哲学思考,使人感受到自然界万物与人类生命的联系。这种由自然联想到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正是中国人哲学的基础。扫墓、踏青和播种是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和宇宙观表象行为。正是中国人传统哲学的产物。所以清明节是中国的哲学日。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产物。中国哲学之源《周易》讲的“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和庄子讲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正是清明节所蕴含的哲学理念的体现。中国人的自然观是人可与万物“并游”,可与万物“同和”。人类生命与万物是一个整体和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观念。
    《清明》诗其实也体现了其中的哲学意义。诗中前两句,描写是祭拜扫墓和追思先人的感觉,读来教人愁肠寸断心神恻然,这是清明时节孝道文化的体现;该诗后两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正是表达清明也是人类与大自然亲近的季节。在大地回春之时、诗人出游踏青并遇见了牧童。这首情景交融的佳作之所以千古传唱,大概正因它不仅有文学美还表达了一种人类与自然合二为一哲学意境。 (更多有关爱维龙媒段俊平先生作品,关注《段俊平国学管理文集》)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哲学理念的最生动的体现。中国人将祭祖、扫墓与踏青、播种相结合,在怀念逝去的生命时,把自然界的迎接新生命看成新的希望的起点。这种自然界的万物复苏激起人的生命的喜悦和期望,使人感受到自然界万物与人类生命的联系和“天人合一”哲学理念正是清明节的魅力所在。
    清明,一个预示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的时节。它也许永远也不会成为中国人一个最隆重的节日,但是,它一定是中国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日子。因为它是中国人哲学智慧的产物。

CopyRight© 爱维龙媒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8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