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发文要对食品从业人员定期进行道德教育,要把道德教育常态化,以此来规范和解决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文件一发引起全国各大媒体热议,单靠几次道德培训就能改变食品从业人员的道德血液中的良知吗?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做法是否奏效,还须有待观察。但全民道德伦理的重塑是中国当前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道德的滑落不仅发生在食品加工领域,前一段时间温家宝总理在接受媒体提问时要求房地产商们要流道德的血液,这也说明道德滑落是各行各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拯救道德危机不是一时培训能解决的。造成中国人道德危机的原因很多。过多对物欲的追求和经济高速发展是原因之一,但丢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中国国民道德滑落的很重要的根源。中国古人从孩童的时期就用儒家优秀的道德伦理体系来对人的道德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弟子规》和《三字经》就是用儿歌形式编写的道德教材。比起我们现在等食品出了问题以后才临时想起道德培训来不知效果强多少倍。道德的建设和提高是一个系统和长期的过程。对一个人道德的重塑必须从孩童启蒙教育入手。这样才能把道德的DNA植入一个人的血液里。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民族的道德自觉。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络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构建的道德伦理体系是拯救中国国民道德滑落的最好良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被新加坡作为治国方略加以应用。新加坡开国元勋,前总理李光耀在大量研究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将儒家思想精髓归纳了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被人尊称为“八德”。用“八德”哲学理念治理下的新加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使得弹丸之地的新加坡挤入了“亚洲四小龙”的行列,也使新加坡人共同的道德价值观得到了很好的实施,令世界为之瞩目,由此新加坡也被冠以新儒学的实践者。我们却一味的把儒家文化看成封建的腐朽的,其实儒家文化更多的是教人为人处事和构建道德伦理秩序的哲学理念。它道德伦理的哲学部分是不分时代的。人性的光辉和人性的道德力量任何时代都是文明的主旋律
纵观中国企业在过去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和如今双汇瘦肉猪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归根结底是企业价值观和道德伦理出了问题,。中国大多数企业的价值观和企业使命定位于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而股东是少数几个人而不是社会和广大人民,所以这里的股东利益最大化就成了为少数人挣钱的最大化。于是企业的理念就是不择手段的赚钱。在这样的企业理念的指导下,中国企业就会牺牲社会信誉和商业道德,由于他们太注重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了,而把最重要的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抛在了脑后。他们丢弃的商业信誉和道德,实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最基本的部分。因为企业家和员工从小就没有缺乏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没有建立道德价值观。所以即使有人性的善良的部分,但血液里没有道德常态化的DNA基因,也很难用道德和良知来经营企业。不是说传统文化能包治百病,但它的确可以拯救目前企业的道德危机。一部的孔子的《论语》其实就是中国式伦理道德的集大成者,或许中国的企业家和企业员工们读懂半部《论语》里的伦理道德,并把它落实在企业伦理道德建设上其实就有可能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孔子的《论语》里其实包含了企业道德经营的必须注意的几个道德原则。一是诚信原则,二是义利原则,三是仁爱原则。
诚信伦理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也是企业的道德基础。在企业价值观的塑造中,“诚”是企业聚心之魂,“信”是企业立足之本,诚信理念是中国化企业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也是企业生存的根本。我国古有“无信不立”之说,《论语》中孔子说:“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企业道德经营的必备要义。儒家常讲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的先决条件就是诚信。
诚信是我国传统的商业道德。早在战国时,对商业活动就有“市价不二,国中无伪”的要求。在商业发达的明清之际,商家无不标榜诚信,也大都“以儒道经商”。晋商与徽商就是中国古代以诚信经商势力最大的两股商业力量。梁启超说,“晋商笃守信用”,徽商亦“贾而好儒”,能够“以诚待人,以信接物”。良好的信用文化成了商家们的成功之道。
企业诚信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取得成功的基础, 企业诚信是指企业在市场经济的一切活动中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并以此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是企业确立价值观必须纳入的内容。当前中国企业一个突出问题便是诚信缺失。企业“诚信”缺失危害很大,企业诚信缺失影响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甚至是许多中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因为诚信缺失,致使企业品牌一夜倒塌。作为全球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达信,三鹿和如今的双汇就是最好的明证。加强现代企业诚信文化建设确立以诚信为核心的企业价值观是企业基业长青的最基本保证。
《论语》中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这句话的中心思想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义之财不能取。由此延伸出来的义利原则也是企业在道德经营中必须注意的基本原则。
孔子又在《论语•里仁》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说君子以坚持道义为快乐,小人以追逐财利为快乐;在经济关系上,义是处物质利益关系的最高准则,所有道德的人都要遵守,做到在物质利益前不做非分之想,不贪不义之财。《论语》中还有许多关于义利观的论述,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等等,都是主张先义后利,强调经济生活的道德原则,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精神价值重于物质价值。这里就包含了把义和利统一起来的思想。并且认为“义”重于“利”。认为在义和利发生冲突,不可兼得时,强调义重于利,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重视道德境界的追求,重视人格尊严和气节。 “先义后利”的义利原则就是中国企业如何在发展的过程中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在孔子的伦理道德论述中,以“义”作为评判企业和人的行为的道德原则。这里的“义”就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企业只看到眼前利益。而没有考虑它所承担的“义”。没有履行它的社会责任。必然会遭到市场的抛弃。例如:“三鹿奶粉”和“双汇事件”就是把利放在了第一位,而把义丢到了脑后。中国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必须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以牺牲道德和消费者利益换取利润,最终必然付出沉重的代价。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义利观”伦理道德是企业构建价值观也必须遵循的哲学理念。
儒家伦理道德的另一基本核心是“仁爱”。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认为其他的具体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这种“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孔子又在《论语》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曾提出“与人乐乐、与众乐乐”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在企业道德建设中,如果将儒家的仁爱思想作为很重要的部分。今天的中国企业如果秉承 “与人乐乐、与众乐乐”的价值观。就不会出现那么多危害社会及人民利益的事件了。
孔子的《论语》里企业道德经营的必须注意的诚信原则、义利原则和仁爱原则是中国企业核心价值观最重要的原则。它是道德建设的核心哲学理念。
一部《论语》就是很好的道德教育的教材,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精神成果,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习俗、观念形成了几千年的主导作用。儒家倡导的“忠义礼智信”的道德体系是古往今来的许多政治家治国的政治追求,也是中国人构建道德伦理的崇高理想。儒家虽然存在封建历史的局限性,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哲学思想,儒家思想精髓是从人的心性本质而建立的道德行为约束体系最本质的的体现,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是拯救中国社会道德危机最好的良方,重塑中国化道德体系,应该从幼儿教育入手,把优秀的中华传统的道德伦理文化作为治国的一部分是中华崛起的必经之路, 历史和现实证明,任何民族文化的断裂,必然导致这个民族的衰退。而民族的振兴,始于文化的复兴。只有在世界文化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只有文化大国,才可能成为世界强国。从某种意义上说,谁开始喜欢你的文化,你就开始拥有了谁。1993年在芝加哥开的世界宗教会议,发表了《世界伦理宣言》,把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世界伦理基本原则写了进去,使孔子的哲学成为了世界性的经典, 1988年在巴黎召开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得出的十六个结论之一的是:“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以汲取孔子的智慧。”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去否定我们的智慧先知呢?
CopyRight© 爱维龙媒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8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