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爱维 > 新闻观点
新闻观点

“不三不四”与企业中庸管理之道

2011-09-01   作者:段俊平

    中庸之道是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处世做人的哲学,但历代对中庸之道的解释却不尽相同。企业要用中庸之道管理企业必须知道什么是中庸。
    汉语的“中”字有几种解释,在先秦古籍中就有三层含义:一指中间、中等、两者之间。二指适宜、合适、恰好、合乎一定标准。三指人心、内心,即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庸”字的含义也有多种解释。一种解释是“不变”,不易之为庸。一种解释是“用”,“庸”就是“用”、“使用”。由于“中”、“庸”二字的解释不同,因而对“中庸”一词的含义解释就不尽相同。儒家的伦理思想的“中庸”其实是一个独立的哲学词汇。“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说中庸的德行已经在民间很少有了。到了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重新对“中庸”诠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程颢之定理。”他们认为遵循天下的正道就叫中,而坚守这正道不改变就叫庸。因为古人语言的简练及难懂,致使中庸之道众说纷纭。

    其实孔子的中庸之道的思想涵义很简单,中国有句成语叫“不三不四”,它是从《易经》里演变的一个词,中国古代把“天、地、人”作为一个宇宙整体,《易经》里用六个爻辞代表这个宇宙整体,其中天位在五、六位置,人位处于三、四位置,地位处于一、二位置,并认为天道的本质是阴阳,人道的本质是仁义,而地道的本质是刚柔。认为人的天性就是仁义,而人道又处于中间的三、四位置,所以“不三不四”就是人没处于人道上,也就脱离了仁义的属性,所以“不三不四”可翻译成不是人的意思。“中庸”之道就是:人要在宇宙中遵守作为人的天性,不走极端,要尊重自然的客观属性,不要违背宇宙间万物的规律,要以人的本性出发,深刻体现仁义的道德伦理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鉴于此企业管理者运用中庸之道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首先中庸之道要求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敬畏之心,敬畏的主体应该是我们古人的天地观。企业家一定要从客观规律出发,不要违背自然和社会法则,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注意社会、自然和人的和谐发展,一定要摒弃人定胜天的理念,如今的环境污染和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过度发展其实就是违背规律的表现。有一些企业为了建厂不惜铲平一座青山,有些企业为了谋利把有毒液体流向母亲河,有些企业为了一己私利把有毒废料倒在田地里,所有这些都是有违中庸之道的哲学理念,真正的中庸之道,是以人性为主体,以尊重企业发展与整个社会的大发展和谐与统一为目标,同时追求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也就是所谓的构建和谐社会。企业家如果违背了这一原则,最终必定会受到惩罚。
    第二、中庸之道管理思想要求企业管理者管理一定要“因时、因事、因人、因地而制宜”,也就是企业家在考虑问题时要考虑大局,综合考虑各方面的问题,不可使用自以为是的理性分析,不要总是用自己的惯性思维来解决问题。这样会导致管理上的偏差,管理还要从人性的特点出发,企业家要懂得与员工相处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对待员工要有法度还要有厚道,要多了解员工不被人知的故事。而且要对员工要多教育少用制度惩罚,因为孔子说:“不教而杀谓之虐 ”,企业家在处理企业事务及员工问题时一定要真正理解中庸之道的管理涵义。
    第三、企业管理者要遵循中庸之道还要讲原则,要坚守企业诚信、责任和仁义的价值观,企业家不能“不三不四”的妄意肆为,要有天地的精神法则是企业家必备的修身涵养。中庸之道不是不讲原则的折衷主义。孔子曾说:“乡原,德之贼也”。这里的乡原是不讲原则,四面玲珑,自私伪善的意思。所以把中庸之道的看成和稀泥是我们的误读。在大是大非面前企业家必须坚守原则。
    总而言之,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思想很重要的修身处事理念。孔子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中国企业家要贯彻中庸之道管理思想一定要遵循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和管理。
 

CopyRight© 爱维龙媒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8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