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爱维 > 新闻观点
新闻观点

概论中国人的人文精神(一)

2012-08-28   作者:段俊平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思想象古老的母亲河黄河一样虽然曲折但一直奔流向前,从未断流,中国人特有的人文精神已深深的浸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形成了这个伟大民族的典型性格特点。中华民族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人文发展史。纵观中国历史,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但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却薪火相传了下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其实就是一部中国人文精神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就是从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帝开始一直到现在形成的文化的总和。这种文化的总和的主旋律就是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和宇宙观,人文就是不以武力,而以一种文明的办法,以诗书礼乐来教化人民,由此建立起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的文明社会。而精神就是指导人文活动的灵魂和中枢。

     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核心就是以人为根本。中国传统思想认为人是天地化育的产物,在《礼记•中庸》就有:“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的描述。这就是中国人自古虽讲究敬天地,但更注重赞化育的主要原因。人文一词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哲学之源的《周易》一书中,《周易》就有“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句子,这句话就将人文精神提高到了可以改变天下的高度。《周易》中的这一句话还指出了“天文”与“人文’的不同之处,在中国文化中天文只是用来观察时空的变化的,但人文却可以开化和改变天下。在中国古代,人们往往把寒暑往来、日出日落、风雨雷电、山川沼泽等自然现象归在天文,而把天地化育的人的所有思想活动和主观能动性归在人文,而且中国文化是以人文文化为主的,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为什么说核心是以人为本的原因。而天文却与人文有着不可区分的关联性,人文精神与天文有一种不可言喻的内在联系,自然界许多现象与人文有许多关联。这就是人文精神的另一个核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的原因。中国文化的天文不像西方人将大自然作为一个客观对象去独立思考和研究,而是可以用人文去解释天文,人文可以去影响天文。人文是主体,所以在中国哲学中,人是主体,是万物的主宰。早在西周时期,中国的典籍里就有“人为万物之最灵最贵者”这样一种思想。所谓最灵就是最有灵性的,最贵就是最重要的,万物中间哪一个东西最重要呢,就是人。先秦的儒家思想家荀子曾经把天地万物分成四类,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就是说水火有气但是没有生命,这是一类。“草木有生而无知”,就是说草木虽有生命,但它没有知识、没有智慧,这是第二类。第三类是禽兽,所谓“禽兽有知而无义”,就是说禽兽有认知方面的功能,但是它没有义。这里的“无义”实际上指的是没有一种礼义,因为在中国古代,讲禽兽和人的区别,主要指禽兽没有礼义廉耻所确立的伦常关系。所以如果说这个人违背了伦常,那就意味着他是禽兽,甚至禽兽不如。第四类就是人了,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是什么都具备了,既有气又有生又有义,所以是万物中最贵重的。荀子在这儿就用比较的方法,从现象上说明了为什么天地万物中间人是最贵的。不仅如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还被认为是直接参与到天地的变化中间去的。天地万物,如果没有人参与的话,那么这个天地的万物也是无序的。所以天地跟人并列为三,称为天地人三才。《周易》中的每个卦中六爻,其中上两爻代表天,下两爻代表地,中间两爻就是代表人,把人放在天与地的中间,说明人是天地化育的产物,说明人是万物最贵最灵者,虽然天地是神圣的,但中国文化之所以敬天和敬地,主要也是为了保护和出于人免受天地的侵害为出发点的,在天地万物中间,人居于一个核心的地位,天能生地能养,但是它们不能治。而人呢,由于他是“明分使群”,是一个群体,而且在这个群体中间,有圣人制定的礼来明确不同的分工和身份职位,就能够发挥集体的力量,因此人就能够去支配万物,治理万物。这也说明,在天地人这三者中间,人是最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受人是万物的主宰文化的影响,虽然中国人也有儒释道类似宗教的文化信仰,但他们也是为人服务的,中国的文化的出发点一切都是围绕人为主体展开的。

     到了唐代,有个大学者叫孔颖达,他十分准确的说出了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的本质,他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者,言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就是说,中国文化的主要内容就是圣人观察了“人文”,从而以人为本的制定了规范人的诗书礼乐的典籍来教育天下的众生,从而使得社会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的主要内容

     之所以有以人为本的人文观,所以中国文化就有重视师教而淡化神权的哲学观。一般在中国人的祠堂里,供奉的都是一个牌位,这就是天地君亲师。这里的天地代表万物的生命之源,“亲”代表的是我们的祖先。而“君”和“师”是教化的根源,这些都是值得尊重的。但是这里没有神,有人因为受了西方宗教观念的影响,将“天”和“地”解释为神,这是错误的。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里,“天”和“地”并不是神。不错,天地是生养万物的根本,但它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神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中,那种至高无上的、全知全能的神是没有的。所以在中国的历史上,从来没有说神权可以超过王权的。所以中国人其实骨子里并没有能超越于自我的神,这也是中国人很难形成向西方人信仰上帝一样的精神信仰。这也是中国人不相信任何人的根源。

     中国人还强调人自身的的道德的自我提升和完善。既然人在天地万物中是最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那么人自身的提升,就是最根本的。所以,在中国文化中,修身是文化的主流,达到慎独是修身的最高境界。儒家文化就是围绕修身来展开的人文教化的典籍。概括地讲,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实际上就包含了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这样一种现代的理性精神。   

     从某种角度来讲,现在西方的人文主义,或者人本主义正是吸收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而发展起来的。众所周知,西方的人本主义或是人文主义是从近代才开始提出来的,中世纪西方文化是以神为本的文化。那时神权超过世俗的王权,一切都要以神的意志为根本,凡是不符合神的、上帝的思想的文化,都要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裁判,甚至于被处死。哥白尼就是以神为本文化的受害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方的中世纪也可以称之为神文主义,或者神本主义。但当西方向近代社会迈进的时候,这种神文主义就很不适用了,必须要在思想文化上进行一次革命,最初是宗教内部的革命,然后是整个社会的启蒙运动。

     在启蒙运动时期,西方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吸取营养。一个就是西方的传统文化——古代的希腊、罗马文化;另外一个,就是我上一讲提到的东方文明,特别是中国文明。因为当传教士把中国的文化带回欧洲后,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就感觉到这是一个以道德为本的,以人的自我提升为主的文化。这种文化和西方的传统宗教文化——以神为本的文化完全不一样,是以人为本的。因此他们就自然而然地接受并吸收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养料,最终发展成近代西方的人本主义。

     所以,西方两次提倡人文主义,在某种程度上,都跟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联。他们都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的这样一种人文精神的价值所在。现在人们热衷于西方文化时,殊不知西方文化的演变其实是受中国人文文化的影响走过来的,它的根其实是我们的以人为本的哲学观。这也告知我们不可简单的崇洋迷外。

     除了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也是中国文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但在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却处处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里人文精神的精髓。如果不从人文精神这一点入手,我们也不可能理解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本来意义。中国人之所以有“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也是以人为出发点,强调人与天地一定要合其德,与日月一定合其明,一定与四时合其序,这样人才能与自然和谐的相处,与天与地与道才能相统一,这样人才能平安。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围绕人文精神展开的。

     人类社会都是围绕“人文化成”来发展的,而“人文化成”却围绕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意识进行的,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和哲学观是中华文化的主旋律,千百年来这一思想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生息、发展,始终都融汇进了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心理结构等方方面面中,它是我们民族思想的瑰宝,也是人类社会都必须遵循的基本条件,无论人类的自然科学、人的技术力量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人文精神,人文意识将始终存在,也决不能丢弃。如今中华民族已在世界民族之林崛起,坚守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尤为重要,我们还必须要传承老祖宗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并把一脉相承的人文精神赋予时代性和现实性,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从社会百姓出发,从时代的特点出发,从中国文化的现实出发,从世界大环境出发,重新把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赋予新的内容和内涵,并形成新的文化体系,并以此来化成天下,这样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才能薪火传承下去,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才能在多变的政治和经济形势下继续稳步发展,才能更好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已经到了第二次腾飞的关键时候,我们的改革已到了深水区,我们改革的方向一定要以人为本,一定要符合历史和自然发展规律,也就是一定要找到正确的人文精神,这样中华民族才能实现真正的复兴。因为一个民族的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强大,而也是人文精神的强大。

CopyRight© 爱维龙媒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8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