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企业文化;数据安全;大数据、AI与伦理。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或已经完成数字化转型,但是没有数字文化的支撑,企业很难真正的数字化转型。随着企业数字化项目的深入落地,企业经常会遇到一个意料之外的障碍——文化冲突 。与任何重大转型一样,领导层需要认识到数字化转型是最根本的、战略性的模式转变。所以建立数字化组织,不仅要拥有数字产品、服务和客户互动,数字化转型前更需要重塑支持数字化转型的企业文化,同时文化还要符合公司的总体战略。因此,数字化的转型并不是单一的某一个方面,它的核心还是需要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来出发,在企业建立持久的数字文化。
数据安全是红线,安全文化刻不容缓
2022年2月,ICICI银行的资产被印度政府命名为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对它的任何伤害都会影响国家安全,但关键数据的安全并没有得到保证。Cybernews研究团队发现了一个配置错误且可公开访问的云存储 Digital Ocean桶,里面有超过360万个属于ICICI银行的文件。文件暴露了该银行及其客户的敏感数据,其中有银行账户信息、信用卡号码、全名、出生日期、家庭住址、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
2023年5月,西部数据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了数据泄露通知,称客户的数据存储在攻击期间被盗。西部数据表示:“根据调查,在2023年3月26日左右,一个未经授权方获得了西部数据数据库的副本,该数据库包含我们在线商店客户的有限个人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客户姓名、账单和发货地址、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号码。”为了解决问题,西部数据关闭云服务以及移动、桌面和网络应用程序两周。
2023年5月8日,外媒TechCrunch获悉,英国外包巨头Capita大量数据暴露在互联网上,持续时间长达7年。此前数周前,该公司还承认发生了一起可能影响客户的数据泄露事件。
实际上早在2021年6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于2021年9月1日起施行。
大量数据泄露案例及数据安全相关法律都时刻提醒企业管理者关注企业数据安全。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曾经接到过各种不明来源的广告电话甚至诈骗电话,对方能够清楚了解您甚至您家人的隐私信息,这无疑会对广大人民的信息、财产、人身安全产生巨大威胁。这些信息是如何获取及如何泄露的?其实,这些数据信息绝大多数都是因为有些企业数据管理不严,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大面积数据泄露。因此,企业数据安全管理的相应工作需要尽早规划,尽早布局,以免造成重大损失。这不仅仅是需要企业层面的访问控制、加密、内外网安全、数据控制策略和安全防御体系等,企业员工层面制度落实、安全意识的培训、尤其是安全文化的落地执行尤为重要。
技术进步带来新型垄断,数字化伦理急需建设
智能时代算法全面介入甚至主导人类事务, 算法从计算机领域的一个专业术语转变为智能时代文化与社会的关键概念, 对此概念的理解和界定也日益多元化。狭义上算法是技术性的解决方案。在计算机领域, 算法是纯技术性的, 其经典界定为:算法=逻辑+控制。然而, 这里存在一个关键的问题, 即如果仅将算法等同于算法功效, 那么算法“能做的”就是其“应做的”吗?如算法在没有种族、性别等敏感数据输入的基础上也能基于其他数据之间的细微关联而推断出人的性别与种族, 进而基于此进行评分并做出决策, 但这种行为显然是不符合伦理与法律的要求。
从2000年至今,很多依靠算法的高科技平台公司,谋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过于短视,而无法合理平衡平台收益与用户利益的关系。例如:“大数据杀熟”一直存在,也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同时,《电子商务法》明确“大数据杀熟”是违法行为,然而可怕的问题则是“隐性杀熟”。因为平台线上交易,借用大数据平台,依据算法形成用户画像,“个性定制”式杀你没商量,而你一般情况下不深究,无法发现被平台坑了。
从近期爆发的人工智能来看,理解并应用这项新技术,对于职场人来说重要性与日俱增。但是,这种变化对员工来说未必是好事情。IBM计划用AI替代7800个工作岗位,游戏公司使用MidJourney削减原画师人数在亚马逊,通过AI可以判断员工上厕所的时间是否超时、是否全力以赴的工作,甚至AI可以不通过人类主管,直接开除员工,这无疑是错误的方向……此类新闻屡见不鲜。
谷歌的口号是“don’t be evil”,即不作恶。而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公司尤其是依靠新技术的公司,正在日益作恶。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中批判了泰罗制及流水线对劳方的“剥夺”。他认为,这种方式违背了人的特性,抹杀了人的动机、兴趣、感受,以及综合、平衡、控制、判断等优势。爱维龙媒曾于近期做了一项调研,员工对工作的幸福感、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正在下滑。人们正在沦为一种新型机器,这种机器,不同于上一次工业革命,容易被大众所发觉,进而有效对抗。而且大多数人们忽略了斯密在《国富论》中的另一种担忧:知识积累带来规模递增,规模递增引发市场集中。不管是流水线还是系统算法,正是利用了技术的垄断优势,帮助资方建立了信息优势和议价优势。如此种种,都警示我们当今时代,随着各类高新技术的出现,如果不从道德伦理、文化制度层面加以约束,等我们醒悟时已为时过晚!
作者:张超 爱维龙媒高级咨询总监。15年管理咨询从业经验,服务近百家央企总部、大型国企集团、上市企业、大型民企集团。曾任北京某区级政府文创产业研究员,某跨国集团企业文化总监,国务院央企战略审核专家、多省国资委国资国企改革外聘专家,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外聘专家,多家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多家知名咨询机构董事、总经理、咨询总监、资深合伙人;专注于企业文化、企业战略、集团品牌、集团管控的咨询与技术研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所撰写管理文章被《世界经理人》、《现代国企研究》、《国企》、《企业家》、《中国能源杂志》、《中国烟草杂志》等众多媒体刊登转载 。
CopyRight© 爱维龙媒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854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