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爱维 > 新闻观点
新闻观点

儒家智慧—中庸之道管理智慧(六)

一、中庸之道与企业家四毋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出自《论语·子罕》,说的是孔子一生的行为杜绝了四种弊病:不主观臆断、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孔子的“绝四”行为标准被后人称为孔子的“四毋追求”。这里的“四毋”,是孔子一生始终以此为戒的行为道德标准,是孔子之所以超越普通人而成为圣人的原因所在。

二、中庸不等于平庸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一直非常推崇中庸之道。但是对于中庸我们却有很多误解,以为与人为善、明哲保身就是中庸,这样的中庸之道更是被许多为官之人所奉行,凡事取中,事事求全,做了“老好人”,却成了群众的罪人。这些人大多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凡事以中庸自诩,缺少敢于担当、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实则暴露了他们狭隘的人生观、价值观。其实,中庸不等于平庸,不能拿中庸来掩盖平庸。实际上中庸是做人做事的至高境界,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理想状态和尺度。不管是中庸还是中庸之道,都是一种大智慧,对党员干部来说都是一种领导艺术与管理科学,决不是尸位素餐的托词与借口。把平庸当中庸,是对中庸的曲解和庸俗化。不管平庸穿上多么漂亮的马甲,都掩饰不了能力不足、水平不够、专业素养低、为官不为、不敢担当的本质。   这些所谓的中庸官员奉行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这种“无过便是功”的错误思想,严重地阻碍了工作的推动发展。长久下去,必然导致单位、部门斗志涣散,工作标准降低,工作没有生气、缺乏士气,虽然暂时保住了个人的安逸、安全,但与跨越发展、加快崛起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与克难攻坚、奋勇争先的工作要求格格不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极端不负责任。长此以往,必将严重损害党的形象,贻误人民的事业。

无功就是有过、平庸也是失责。为官一任,就要有责任意识、主动意识、担当意识,在各种压力和困难面前,为官者更要强化责任意识,勇于担当。正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作为手握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就必须要肩负起人民的信任,来回报人民赋予的权力。只有具备责任担当意识,才能将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上,决策时才会以群众的民生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官必须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睿智,慵懒散浮是官员的“慢性病”,病症表象不明,久而久之却是致命根源。

实际上,儒家所倡导的中庸并非简单意义上的中立、平庸,更不是无原则妥协、折中主义,其精髓在于不偏倚、守中正、致中和,在于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当前我们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克难关键期,而改革工作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为官者必须恪守真正的“中庸之道”,慎独修己,约束自我,不断提高自我修养和品性,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组织的考验,才能对得起人民群众的信任。

中庸管理---中庸思维

我们在学习儒家文化时,一定要秉持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也就是建立中庸思维,现代学者对中庸思维总结为有三个方面。第一,善于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即多元性思考;第二,善于整合外在环境信息与自己的内在想法,即整合性;第三,充分考虑自己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和谐方式作为行为准则,即和谐性。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有这三个思维模式,这样就能践行中庸之道。

总之,儒家思想中中庸之道是中国儒家思想很重要的修身处事理念。中国企业家要好好学习并与实践相结合,这样就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方法论和少做弯路。中国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管理路径与管理哲学,中国企业一定要有中庸思维下的中庸管理实践,追求卓越一定要以中庸为本。机遇和”挑战并存,在世界产业格局在以惊人的速度革新和经济动荡中,正是中国企业捕捉并把握未来的创新驱动力的最好时候,从西方的所谓“卓越管理”走向中国文化精髓“中庸管理”。势在必行。

段俊平先生为北京第一中西医结合医院讲授国学管​理课程

段俊平  著名国学专家、著名书法家、知名管理学者,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客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学管理学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管理学硕士、京麓书院创始人、民建中央文化委委员、民建北京海淀文化委主任、曾被评为“中国百名最有影响力专家”。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创新,倡导将东方管理智慧与现代管理科学相结合,创立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管理”新儒学应用理论,深受学术界与企业界的高度认可。在国内外300多种学术期刊和杂志发表数百篇论文,其中多篇文章被选为议论文范文,入选中小学选修课本及中考试题。著作《企业幸福力》、《传承的力量》、《大道行简》、《中国管理往事》、《从卓越到中庸》等中国化管理专著,多次成为年度畅销管理类图书,影响深远。

CopyRight© 爱维龙媒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8543号